保险股基本面向好可持股待涨
馬來西亞乃民主國家,倘若國人不了解公民權益與國家體制可著實悲哀,亦是教育的失敗
而滿式禮服最大的特點,確實就是男裝和女裝十分相似,只能從細節看出差異。如乾隆時的《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》裡,描繪著太后壽宴時,烏壓壓的旗人貴婦中坐著幾個紅袍珠冠女子,顯然是漢人命婦。
女子朝服比男人豪華炫富清代宮廷貴婦的禮服可以分為三類:朝服、吉服與常服,但不是每位妃嬪都能享有這三種級別的服裝。總之,地位越高,頭上的珠寶與金鳳(或金孔雀)的數量就越多,可說是高貴的負荷。除此之外領口還要加戴金項圈(領約),上面又是鑲著各類珠寶……說實在話,女子朝服整體造型的豪華炫富度,真不是男子朝服可以比擬的。像是乾隆的容妃和卓氏(一般認為她是香妃的原型),太后懿旨將她由嬪進封為妃時,也替她準備了滿洲朝服、吉服、項圈、耳墜、數珠等等,可知在此之前,她雖已入宮八年,還沒有一套朝服(當然,這可能與她出身回部,日常穿民族服飾也有關係)。朝服所搭配的朝冠,基礎造型其實與皇帝的冬朝冠非常相似,只是花俏得多。
其一是看開衩:男子吉服袍前後開衩,女子吉服袍左右開衩,而男性宗室的袍則是四開衩。倘若不在旗,則屬於民籍,各族女性可以穿各自的禮服。現任職於非營利文教組織。
然而,時代變了,社會也變了,國家需要改革,學校也不得不改變。對此,公民教育課程提倡討論與思考,並提供學生思考空間與對話之平臺。公民教育即透過知識學習與實踐探究,藉以建立學生與社會的連結,了解「取之社會,用之社會」的意義。然而,五育德為首,價值也是未來國家教育3大核心之一,因而在著重道德價值的東方社會,德育必有其重要位置。
教育工作者常視社區參與為介入與干擾,而非運用社會資源輔助教學,以致學校自我孤立,學生也對周遭社區感到生疏,與社會脫節。是以,國中與獨中皆啟動了課程改革,中學標準課程綱要(KSSM)與草擬中的獨中課程總綱矢志擺脫既有框限,通過引進高思維、壓縮課程內容與改變教學方式,釋放更多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行探究。
尤其現有獨中(華文獨立中學)課程過於臃腫,加上大型獨中班級人數過多,時間與空間過度擠壓,實不利學生的溝通與協作,無法形塑批判思考與創新思維。其實,德育與公民教育並非平行線,兩者亦有交匯點,實可對話與整合。不過,學校辦學勢必受到當地社區所影響,無視社區狀況未免自欺欺人。權威式的指導學習依然是當今教育主流,甚少預留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。
學校可吸納社區支援協助辦學,而社區亦可成為學生實踐的場域,服務與回饋社區,形成相互支援之效。其實,明辨與盲從乃對立面,提倡獨立思考就得學會尊重包容。個人、社區與社會一山、一廟、一校、一社區,自古以來學校作為社區之核心,兩者理應唇齒相依,緊密互動。透過議題分享、交流與分析,學生不僅習得知識,也可形塑自身能力。
於是,香港在2000年《終身學習,全人發展》教改建議書,提出了德育與公民教育課程,即將道德價值融入公民教育課程部份,使之更符合東方社會需求。在21世紀社會,培養學生思辨與批判能力甚為重要。
此外,學生可以透過服務學習了解社會面貌,從中學習成為負責任的公民。強調認識社會並非為了擁護國家領袖,「聽黨話、跟黨走」,學會分析思考而不是盲從教條規範。
文:江偉俊(長期關注馬來西亞民主與人權進程,並熱衷於族群關係、語言權利與社會凝聚力等課題。除特定節日活動,如家長日、校慶、嘉年華等,雙方接觸甚少。只有認識社會、了解社會,學生才能參與社會、回饋社會。身為公民自有其權利、義務,即享有憲法與法律賦予的權利,並遵循既有社會制度的義務。學生不缺什麽,只缺自主與探究的時間與空間。缺乏公民認知,學生往往對於國家與社會冷漠無感,不清楚本身與社會的關係。
馬來西亞乃民主國家,倘若國人不了解公民權益與國家體制可著實悲哀,亦是教育的失敗強調認識社會並非為了擁護國家領袖,「聽黨話、跟黨走」,學會分析思考而不是盲從教條規範。
缺乏公民認知,學生往往對於國家與社會冷漠無感,不清楚本身與社會的關係。尤其現有獨中(華文獨立中學)課程過於臃腫,加上大型獨中班級人數過多,時間與空間過度擠壓,實不利學生的溝通與協作,無法形塑批判思考與創新思維。
個人、社區與社會一山、一廟、一校、一社區,自古以來學校作為社區之核心,兩者理應唇齒相依,緊密互動。《2013-2025年馬來西亞教育藍圖》與《華文獨中教育藍圖》皆強調學校與社區結合,藉以「社區教育基地」的概念,強化兩者共生的關係。
權威式的指導學習依然是當今教育主流,甚少預留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。透過議題分享、交流與分析,學生不僅習得知識,也可形塑自身能力。然而,時代變了,社會也變了,國家需要改革,學校也不得不改變。)自2019年中旬,馬來西亞教育部在中小學的國文、英文、道德與歷史課程裡,融入公民教育內容。
然而,五育德為首,價值也是未來國家教育3大核心之一,因而在著重道德價值的東方社會,德育必有其重要位置。Photo Credit:Mahani Mohamad CC BY SA 2.0德育與公民教育並非平行在學校教育現場,教師與學生早已被繁重的課程教學搞得焦頭爛額,疲於奔命。
於是,香港在2000年《終身學習,全人發展》教改建議書,提出了德育與公民教育課程,即將道德價值融入公民教育課程部份,使之更符合東方社會需求。現任職於非營利文教組織。
在21世紀社會,培養學生思辨與批判能力甚為重要。此舉符合教育改革方向,即鍛練學生溝通技巧與批判思維的關鍵能力。
身為公民自有其權利、義務,即享有憲法與法律賦予的權利,並遵循既有社會制度的義務。其實,明辨與盲從乃對立面,提倡獨立思考就得學會尊重包容。此刻,知識的獲取再已不是問題,而是如何在浩瀚資訊當中理性分析與判斷,斷定事務真假,是非黑白。不過,學校辦學勢必受到當地社區所影響,無視社區狀況未免自欺欺人。
相較於國民學校,華小與獨中長期依賴華社資源辦學,社區聯繫相對頻繁,但多以籌募為主,服務學習類尚缺,有待加強。其實,德育與公民教育並非平行線,兩者亦有交匯點,實可對話與整合。
在完成中學課程後,無論學生繼續升學抑或進入職場就業,皆需具備基本的社會認知,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。公民教育即透過知識學習與實踐探究,藉以建立學生與社會的連結,了解「取之社會,用之社會」的意義。
只有認識社會、了解社會,學生才能參與社會、回饋社會。此外,學生可以透過服務學習了解社會面貌,從中學習成為負責任的公民。
评论列表